前几天,网络短视频节目《透明人》采访了Ayawawa,一度引起热议。短短十三分钟的视频中,ayawawa或许不了解近期女权屡造打压的事实,却高瞻远瞩地说出“未来50年女权占不了主流”这一与形势走向高度契合的论调,坚称自己那套情感理论是正确的:“我是对的,你要学我”。那么,她的情感理论到底在贩卖什么呢?
婚姻市场的成功学宝鉴
Ayawawa所做的,简单来说就是规训女性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帮助她们在明确自身定位情况的前提下,尽可能找到优秀忠诚的配偶,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并使她们发自内心地乐享其中。为此,她开发出一套简单、易学、易传播,最重要的是极易转化为实战经验的“情感理论”。
在其话语模式中我们看到有两个概念被反复提及,即伴侣价值(mate value,简称MV)和亲子不确定性(paternity uncertainty,简称PU)。简单来说,伴侣价值指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包括年龄、长相、身高、罩杯、性格等),而亲子不确定性则指男性对后代的不确定感。Ayawawa认为女性只有提升MV(伴侣价值)、降低PU(不忠诚度),才能让男人选其为长择对象,进而成功步入婚姻。
——关于ayawawa的情感理论和话术,请参见陈亚亚老师的文章《Ayawawa话术升级:一个情感专家的远大志向》。
从这套“理论”本身来看,首先这一形式就高度迎合现代人对“知识”的普遍性渴求与焦虑:为了解决现阶段问题,为了快速了解相关领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下,人们最需要的就是这些不太难懂,看上去又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知识。这些快餐式知识,往往以正中人们时下的困惑为要旨,而对它们自身的“真值”和可信度的考据,在大量“输出-接受”的传播及其“实用性面具”下被自动淡化了。对接受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学会之后下一秒就能将它用出去,解决问题,或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然而,Ayawawa的“情感理论”之所以能在互联网知识浪潮中异军突起,受众深远,更是因为它高度契合了当下中国女性精神现象中的重要环节。下文因论述需要将女性分门别类,仅旨在说明尽管ayawawa的“情感理论”漏洞百出,却“充分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女性的生存情况,“深刻体察”现代女性婚恋阶段中各式各样的情感诉求,将互联网营销的无声枪口精确地瞄准了原本就飘摇无定的中国女人。
自身条件优良的中产白领女性,是中国社会中愈趋庞大的群体。婚恋市场中,她们通常期望找到一位各方面高于自己的忠诚男性,在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希望通过婚姻巩固甚至进一步提升现有阶级地位和权力财富,并将他们安稳地传递给下一代。这类女性的精神诉求正中ayawawa下怀,她的工作就是帮助她们分析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改变“不好嫁”的行为举止,比如养成好的性格,提高颜值,最终寻觅到最佳配偶,过上理想的生活。
不过,也有一部分有资本有实力的女魔头,她们的目标或许并不在组建家庭,她们或许不再传统保守了,她们婚恋状况也不会过于影响其人生走向,然而,这类女性同样可以成为ayawawa的目标人群。因为当她们的配偶或伴侣发生出轨、背叛的现象时,不免会落入痛苦难过的情绪(视频中,ayawawa谈到“出轨”和“挽回”是女性向她咨询频率最高的问题),在这个“失恋”、“背叛”的情绪节点上,ayawawa的理论又一次生效了:“说明你找错人了,你喜欢的其他女人也喜欢啊”、“剪子女要找石头男”……由此,ayawawa的理论帮助她们走出失意,重振旗鼓继续寻找下一位优质忠诚的男性。
当自身条件普通的女性走进婚恋市场,ayawawa同样做好了准备。这类女性通常基于传统家庭观念和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寄希望于靠婚姻改变生活状况。“底牌”有限的她们需要一种经济的策略权衡组成家庭的风险和利益。她们向ayawawa寻求帮助,得到的答案是:根据我们的理论和对你的评估,你可能需要在婚姻家庭中做出点牺牲,不过没关系,你少了孩子得到的就多了,但孩子是你的啊。“孩子到底属于谁”这个问题暂且不表,但千百年来女性的顺从、隐忍就这样在母亲这个角色中稳固地传承下去。
Ayawawa的这波操作一度招致大批论战,称其为男权社会的帮凶。但细究其理论我们会发现,如此异议声中,女性粉丝们之所以仍极力维护她们心中的娃娃姐,是因为她踩准了契合现代女性嫌弃“屌丝/loser”的普遍情绪。这种情绪结合她的情感理论后摇身一变,包装成一种帮助女性姐妹谋取“女性利益最大化”的假性亲女的立场出现,粉丝们非常乐意看到在娃娃的打分制度下,低分男们在婚恋市场中变得无人问津,感谢娃娃姐为自己排除了屌丝路障。(然而此前又爆出ayawawa曾教授低分男伪装成忠诚可靠的优质男,以成功猎艳年轻女性的消息,可谓做到男女婚恋市场一条龙服务。关于PUA泡学和ayawawa的关系,请参见端木异老师的文章《从PUA到Ayawawa:情感专家们的“爱情买卖”》)。
就这样,热衷ayawawa理论的女性便有理由相信,她们的娃娃姐并非在教她们跪舔男性霸权,而是最优化地为她们寻找伴侣。具体实战中,她的“理论”还会为使用者营造出一种“我正掌控全局”的虚幻权力感,女性更坚信自己并非是在跪舔,自己所做的仅仅是在狼多肉少的婚恋市场中所必须的战略计谋,所谓“最好的猎人以猎物的姿态出现”。因此,就算偶尔产生自我物化的感受,女性也会觉得忍这一时之屈是为了长远的利益。只有这样,羊才会把选择入虎、狼和狐狸之口当作是她的自由,ayawawa则试图扮演牧羊人的角色,对其赖以生存的羊群们有着经济作物般的深厚情感。这位牧羊人必须是反女权的,因为女权主义早就说出了大白话:在捕食者眼里,羊永远是羊,只有平等才能破除鱼与刀俎的困境。
蚕食女性的互联网生态链
咪蒙也是怒斥ayawawa为直男癌的大号之一。但深谙互联网生存法则的ayawawa非常明白咪蒙和自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因此并不在意。确实,从内容的生产和盈利模式来看,她们各自争取的目标群体并不构成直接对立竞争的局面,甚至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她们所要争取的就是同一个女人的不同面向。她们同处一条蚕食女性的生态链:前端咪蒙负责在社会热点新闻中制造舆论,拼贴资讯煽动人们“动物般本能的”负面情绪,比如直男癌现象,比如三色幼儿园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咪蒙所煽动的情绪通常都是负面的,作为前媒体从业者,她明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压抑已久的愤怒、痛苦、恐慌,当这些负面情绪积聚起来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暴力是不可小觑的。ayawawa大热时,咪蒙自然不会放过现代女性痛恨直男癌的普遍情绪,蹭着ayawawa涨一波流量。
当这一波社会热点和人们的情绪逐渐过去,后端ayawawa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她非常明白现代女性尽管对直男癌深恶痛绝,骨子里却仍传统地渴望爱情、婚姻、家庭,因此只能费点心思从矮子里面拔将军。更重要的是,在并不容易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咪蒙这类互联网大号助长起来的恐惧不安的日常情绪中,人们内心总会时不时期望有一些稳定不变的东西:家庭、财富、权力、地位,以此安稳地度过一生。顺着这条生态链的逻辑来看,对女人来说,婚姻择偶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且一定要把握好的机会。
那么,所有女人都吃这一套吗?面对其他女性的异议和多样化诉求,Ayawawa的回应延用了吃瓜网民最常用的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表现出对个人自由选择的宽容态度。同时,她那套在男权社会、传统性别规训的网格中发展起来,与之高度契合的话语和实践,使她在回应谩骂和质疑时底气十足:“女权,至少未来50年是上不来的”,“声音大并不代表人多”。在几千年传统的庇护及指引下,Ayawawa自信地追踪着大部分女性的音轨,而中国女人的生存条件又是恶劣到了这种地步,需要求助“情感专家”的建议才能生存下去,正如ayawawa的粉丝们感慨的:“这世道,如果连娃娃都不能信了,那我也不知道能信什么了。”
相反,同为当下社会女性群体中的一员,为利益、权力所驱的ayawawa的真实想法我们始终不得而知:ayawawa作为一名现代女性,她是否打从心底认同她所输出的理念、价值观?她的想法和行动是否自洽?作为旁人我们无从猜度,也并无多大意义。尽管有网友评论ayawawa在此次受访时的一系列无意识举动非常值得深究,比如频繁喝水、不自觉地摆弄头发、不自然地眨眼睛。
和身体里那个清朝女人搏斗
真正需要关注和反省的,是现代女性面对切身的性别问题时普遍性的矛盾态度:比如,当回应来自同为女性阵营的女权主义者的质疑,或是在有机会表达对性别问题的看法时,大多数女性都会称“男女已经很平等了”。政治正确的论调当然谁都会说,但此处,我们,尤其是女人们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是,事实上,无论在社会还是在家庭内部,当我们回到最直观的现代女性日常经验,总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会感到一种无处言说的性别意义上的不公:可能是从职场关系中感受到的(女性职业生涯中无处不在的性别天花板,从招聘时就开始了,更不必说二胎政策后愈发尖锐的婚育要求。3月8日,自然堂推出的广告“没有一个男人可以通过的面试”便极具代表性),也可能是从家庭内部的性别分工中体会到的(家庭中日复一日的无偿家务劳动,自然而然都是女性承担得较多。面临抚养子女的义务时,女性甚至需要在个人职业生涯和家庭母亲的责任中取舍)。
但问题正在于,这些真实的,我相信每一位女性都或多或少体会过的性别经验,为何在她们有机会说出真相时被自动压抑,被刻意消解或遗忘?继而转化为一句安全的、无攻击性的“男女已经很平等了”?其中有太多原因此处不便展开,但就几十年短暂的女性个体生命来说,选择说出无比正确的观点,忽视一度涌上心头的真实感受,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当下现实的生存所驱,而我们都知道这一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尽管如此,我们仍须紧紧抓住这些女性经验中的“破绽”,因为正是在这些被压抑的女性真实经验中,我们得以瞥见女性自身无穷的潜力。无论在理论和实际行动层面,这些真实的女性经验都是撬动传统风俗、社会制度最有力的内在力量。但它们被埋藏得太深了,压抑得时间太久了,甚至成为条件反射式的生存模式了。因此激活这些内在因子需要一些时间和耐心,需要通过行动派们、理论者们、批评家们持续不断的接力式努力,但最要紧的还是需要每一位女性从这一刻起揪住日常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破绽”不妨,质问这些破绽、矛盾、漏洞的真实原因——那些身为女人我们心知肚明,却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任由它去的东西。这本应是母亲从小教育女生“要自尊”、“要自爱”的真正内涵,即最大化地了解自己,了解身为女性的真实处境,在性别的意义上把握自己,尊重自己的权利和欲望。“自尊”、“自爱”本是生而为人对自己最基础的、最底线的要求,远不是被男权社会征用后演变成的狭义的为限制女性性行为的道德律令,更不是被消费主义歪曲后的“爱自己就给自己买支口红,狠狠宠爱自己”。 然而,了解自己,对没有经历过合格的公民教育、性别教育的我们来说是最艰难的开颅手术。对于身为女人这个事实,我们看不见前车之鉴,因为在我们仅有的部分历史、政治、文化中,女性的身影始终是被刻意隐藏的,需要有心人将她们挖出历史地表。也正因如此,对我们每一位短暂女性生命个体而言,只有从现实的关切出发才可有的放矢,捡起那些被忽视掉的念头,重新理性地学习关于自我、关于尊严、关于女人的知识,这也是走出集体性知识焦虑的重要步伐。 康德说,愚蠢是人主动将自己当成未成年人。甜蜜的消费主义陷阱和披着女利外衣的文化风俗女人已经见得够多了,也明白这些接续不断的、变着花样出现的蜜糖,并不能真正填补对自我的追问和对主体的把握。“支付”这个瞬间动作不仅填不满欲望,更不会构成“日常生活中的最小民主”。那些剩余部分的意义需要重新去找、去学,从牢牢守住内心真实的声音和诉求着手,和身体里那个自抑成习的清朝女人搏斗,这对中国女人来说,无异于是将原本就漂泊不定的女性主体再次连根拔起,做最彻头彻尾的改变。但更为紧迫的现实状况需要女人的决断,除了传统男权社会风俗文化的压力,如今无孔不入的互联网营销大军中,ayawawa们正伺机潜入女性自身尚未抹除的传统烙印,渗透、攻占正在苦苦挣扎,但日渐成型中的独立女性主体。如此博弈中,女人要守住自己的命运。
by 小南玩小南
2018.3
Comments